時間:2022-01-12|瀏覽:498
1、梅特卡夫定律
許多研究人員采用梅特卡夫定律研究比特幣的基本價值。梅特卡夫定律是一個由喬治·吉爾德于 1993 年提出的關于網絡價值和網絡技術發(fā)展的定律。
其內容是:一個網絡的價值等于該網絡內的節(jié)點數(shù)的平方,而且該網絡的價值與聯(lián)網的用戶數(shù)的平方成正比。比特幣用戶數(shù)量可以通過比特幣唯一地址數(shù)量來代替。梅特卡夫定律通過衡量其用戶數(shù)量來獲取通證的長期價值。
但梅特卡夫定律并沒有考慮到每個唯一地址的交易量,用戶數(shù)量反映了通證的長期價值,而每個唯一地址的交易量可以用來解釋通證的短期價格變化。
2、網絡價值交易量比
加密貨幣分析師 Willy Woo 提出網絡價值交易量(NVT)比率可以用作模擬加密市場的的市盈率。NVT比率定義為網絡價值(即通證的市值)與其過去24小時美元交易量之間的比率。
NVT 比率的局限性在于假設加密貨幣的基本價值僅源自其作為通證流通速度所代表的交換媒介的功能。該模型完全忽略了將加密貨幣作為價值存儲的用途。
為了說明這一點:由于交易量的減少,NVT比率的增加并不一定意味著通證的高估。這也可能是由于長期持有者積累更多通證而導致交易量下降的結果。換句話說,NVT 比率可以讓您了解一個大概,但在買賣決策方面并不是特別有用。
Willy Woo 本人也承認,NVT 比率并不是事前發(fā)現(xiàn)價格泡沫的有效工具。相反,它更適合于回顧性地辨別價格崩潰和價格鞏固。
3、價格效用比
通證效用=(通證流通速度*質押比率)/稀釋率,稀釋率衡量通證供應的年增長率。假設沒有其他差異,那么高的稀釋率會使通證的吸引力降低,從而導致較低的通證效用。過去十年來,比特幣的稀釋率已大大降低。截至2019年5月,稀釋率約為 3.8%。
BTC 供應量預計將在一年內減半。到那時,稀釋率將降至 2%以下。通證流通速度衡量相對于通證幣供應量的過去 24 小時內通證交易的百分比。較高的通證流通速度表示通證的使用和需求不斷增加,會導致高通證效用。
至于比特幣和其他一些主要的加密貨幣,相當多的通證在一年多時間內是不活躍的。這些不活躍的通證用作價值存儲,可以稱為“質押通證”?;顒油ㄗC又可以稱為“流動通證”。高質押率表明更多用戶對區(qū)塊鏈項目抱有長期信念。
簡而言之,低稀釋率與高通證流通速度和高質押率相結合導致高通證效用性。
比較不同行業(yè)股票的市盈率就像比較蘋果和桔子,加密市場中的價格效用比也是如此。區(qū)塊鏈項目解決不同的問題,并針對不同的用戶群體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例如,比特幣具有兩個主要功能:它充當去中心化的點對點支付系統(tǒng)以及存儲工具。相比之下,以太坊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其智能合約平臺的日常使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