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瀏覽:286
我最近一直在虛擬世界中暢游,不過并不是元宇宙里的那種,而是一個相對而言的「沉浸式空間」。
在這個沉浸式的空間里,你可以交友、參與各種活動,從一個場景(體驗)傳送到其他的體驗,而且它還有著自己的經(jīng)濟體系。
這個虛擬世界同樣是一個強大的社交網(wǎng)絡,在扎克伯格創(chuàng)立Facebook之初就已存在。
拿我自己來說,我并不會選擇SecodLife這款游戲來行使社交網(wǎng)絡的功能。因為這款游戲早已不能與15年前的盛況相比——那時諸如電路城、日產(chǎn)這些公司還在搭建自己的虛擬商店、虛擬展廳,顧客可以在其中選購虛擬展品。
SecondLife本應該成為元宇宙的,但最終隨著Facebook、Instagram、Twitter,Snapchat和TikTok這類社交網(wǎng)絡的興起,還是不可避免地淪為小眾人群的玩物。
我們談論元宇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扎克伯格決定搭建自己的元宇宙——想要取得SecondLIfe未能取得的成功。
Facebook是在2004年推出,但元宇宙和這種獨立、不互通的社交網(wǎng)絡不同的是,元宇宙應該是一種全新、無邊界、開放、可交互的互聯(lián)網(wǎng)。
扎克伯格在TheVerge這檔播客節(jié)目中宣布了他的構想,自此元宇宙這個構想就一直在他的討論范圍。
在近期一次財報電話會議中,扎克伯格花了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在討論元宇宙,他是這樣闡述心目中的元宇宙:“元宇宙一個最為重要的特征就是存在感(即presence),就是你可以感覺到自己和其他人同時存在于同一個空間的感覺。創(chuàng)作、化身、數(shù)字物品對我們用來表達自己的方式構建會至關重要,同時為我們帶來全新的體驗和經(jīng)濟機遇。”
落實扎克伯格的這個構想是非常昂貴的,元宇宙的設想涵蓋了你能想象到的現(xiàn)有的絕大部分技術,有新有舊:VR、AR、PC、智能手機及其他通訊技術、游戲手柄、社區(qū)等。
在新元宇宙的構想之中,有兩項技術基本概括了扎克伯格版本的元宇宙,即「傳送技術」「存在技術」這兩者解決的是“你能去哪兒”和“你怎么到那兒”的問題。
扎克伯格稱自己早在中學時期就曾有過這個構想,不過尼爾·史蒂芬森早在1992年的小說《雪崩》中就第一次提出了這個構想。
既然可以明確元宇宙不是什么新玩意,那么我們就必須直面擋在實現(xiàn)面前的阻礙,也就是更為真實的「傳送」和「存在體驗」的技術。
受物理定律和科技所限,星際迷航式的星際穿越我們?nèi)匀晦k不到。但是扎克伯格想要弄清楚實現(xiàn)「存在」體驗最基本的實現(xiàn)方法。
在SecondLife這款游戲中,我可以正常行走、飛以及任意傳送,但這只是通過PC端獲得的體驗,我本人并沒有身處游戲當中,只是看著自己的化身在游戲中與朋友聊天、互動。
而想要把SecondLife的體驗照搬到VR設備中需要動用非常多的技術手段。
SecondLife和其他一些社群、體驗豐富的沉浸式環(huán)境一樣(動物森友會、我的世界),總會讓玩家覺得少了一分真正存在于游戲的感覺。
用戶的Facebook體驗并不是真正的身在其中,僅僅是獲取隨機出現(xiàn)在首頁的信息罷了——不管用戶參與Facebook體驗的程度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