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2|瀏覽:203
中國天眼(FAST)向全世界發(fā)出邀約,各國科學家均可提出申請,經審核后使用“中國天眼”開展觀測和研究。這是中國也是以實際行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生動體現。
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成功著陸在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區(qū),在成功率不到一半的人類航天器火星著陸任務中寫下中國奇跡。這是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的又一具里程碑意義的進展。
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創(chuàng)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這進一步證明核聚變能源的可行性,也為邁向商用奠定了物理和工程基礎。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空間站核心艙,成為第一批進入空間站核心艙的航天員。同時,長征五號B、長征二號F等火箭也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兩批航天員、兩艘貨運飛船送入太空,在太空軌道搭建出中國空間站組合體。
在實驗室首次實現了從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全合成,使淀粉生產從傳統農業(yè)種植模式向工業(yè)車間生產模式轉變成為可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研究團隊構建了66比特可編程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祖沖之二號”,實現了對“量子隨機線路取樣”任務的快速求解,計算復雜度比谷歌公開報道的53比特超導量子計算原型機“懸鈴木”提高了6個數量級。
袁隆平院士團隊研發(fā)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達到1603.9公斤,連續(xù)2年雙季畝產超過1500公斤,意味著袁隆平院士生前提出的攻關目標已經實現。
2019、2020年,美國和中國相繼推出量子計算原型機,實現了“量子優(yōu)越性”。而我國的“祖沖之二號”的成功,使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光量子和超導量子比特體系這兩條技術路線上同時達到“量子優(yōu)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