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2|瀏覽:551
科技創(chuàng)業(yè)者兼投資人克里斯·迪克森(Chris Dixon)將Web3.0描述為一個建設者和用戶的互聯網,數字資產則是連接建設者和用戶的紐帶。研究機構Messari研究員江下(Eshita)將Web1.0到Web2.0再到Web3.0的發(fā)展描述為:Web1.0為“可讀”(read),Web2.0為“可讀+可寫”(read+write),Web3.0則是“可讀+可寫+擁有”(read+write+own)。
1、Web1.0的發(fā)展歷程 Web1.0于九十年代初出現,是一個群雄并起的時代,各個網站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但第一代互聯網有諸多共同特征。這些特征包括技術創(chuàng)新主導模式、基于點擊流量的盈利共通點、門戶合流、明晰的主營兼營產業(yè)結構以及動態(tài)網站。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Netscape研發(fā)出了第一個大規(guī)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而Google則推出了備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2、Web2.0的發(fā)展歷程 Web2.0是相對于Web1.0的新時代,于2000年開始出現。它是一個由用戶主導生成內容的互聯網產品模式,并為了區(qū)別傳統網站雇員主導生成內容的模式而被定義為第二代互聯網。拋開諸多Web2.0現象,可以將其放到科技發(fā)展與社會變革的大視野下來看,Web2.0可以說是信息技術發(fā)展引發(fā)網絡革命所帶來的面向未來、以人為本的創(chuàng)新2.0模式在互聯網領域的典型體現,是專業(yè)人員織網與所有用戶參與織網的創(chuàng)新民主化進程的生動注釋。
3、Web3.0的發(fā)展歷程 Web3.0是針對Web1.0和Web2.0而言的,代表了互聯網發(fā)展的不同階段。Web1.0是第一代互聯網的階段,這時的互聯網主要為網絡媒體,用戶只能訪問網站、瀏覽數字內容,無法參與內容創(chuàng)造。為了滿足人們的交互和交流需求,Web2.0誕生了,即交互式互聯網,主要應用是社交網絡和電商。Web3.0則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用戶擁有自主權。用戶在Web3.0中可以自主管理身份、擁有數據的自主權以及在算法面前擁有自主權。此外,Web3.0還建立了全新的信任與協作關系,它是一個分布式基礎設施,沒有單一的平臺可以控制,用戶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服務商。
Web3.0的特征: 1. 用戶自主管理身份(Self-Sovereign Identity,SSI),通過公私鑰的簽名與驗簽機制相互識別數字身份,并利用分布式賬本技術構建分布式的公鑰基礎設施(Distributed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DPKI)和可信的分布式數字身份管理系統,使用戶在互聯網平臺上無需開設賬戶即可可信地驗證自己的身份。 2. 賦予用戶真正的數據自主權,通過分布式賬本技術提供自主可控的數據隱私保護方案。用戶的數據經過密碼算法保護后存儲在分布式賬本上,用戶可以決定與誰共享數據、以何種方式使用數據,只有經用戶簽名授權的個人數據才能被合法使用,保障了用戶數據主體的權益。 3. 提升用戶在算法面前的自主權,通過智能合約在分布式賬本上實現自動執(zhí)行、透明可信的功能。用戶可以檢查和驗證算法的使用情況,智能合約不可篡改,按照預先定義的邏輯執(zhí)行,并記錄下執(zhí)行的情況,以提供用戶質詢和申訴的強有力證據。智能合約的開放性和開源性增強了用戶對算法的掌控能力。 4. 建立全新的信任與協作關系,Web3.0不是集中式的,沒有單一的平臺可以控制,而是通過分布式協議將平臺連接起來,用戶可以自由選擇服務商。這給用戶帶來更大的自由度,也增加了用戶對平臺的信任。
Web3.0的發(fā)展意味著更加開放、民主和用戶中心的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熱點: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