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6|瀏覽:574
在元宇宙的商業(yè)炒作中,我們通常盡量避免元宇宙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這主要是因為,如果根據人類目前的科技能力,顯然不利于炒作;但是,如果你不顧目前人類科技的實際水平做出承諾或展望,你將被指控撒謊或胡說八道,這也不利于炒作。因此,避免談論它是相對最安全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只有科幻作品才能擺脫現實技術的剛性約束,認真思考元宇宙與現實世界的界限。事實上,他們在這方面的思考早在去年元宇宙大規(guī)模炒作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很多年。這些括為三種:
界限設想一:鏡花水月
所謂元宇宙與現實世界的界限,就是這樣一個問題—人工智能在賽博空間的各種表現和創(chuàng)造能否直接對現實世界產生物理作用?
目前,初級人工智能,如機械手和機器人,在現實世界中操作,當然可以對現實世界產生物理影響,但這種物理影響取決于人工智能伺服機構(如機器人手等)。然而,如果一個人工智能沒有伺服機構,它只是一個存在于賽博空間的無形智能,比如一個程序,它能直接對現實世界產生物理影響嗎?在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上,答案當然是不。事實上,只要邊界不能超越,無論元宇宙如何炒作,它的最終邊界都相當有限。
目前,在一些游戲中,玩家可以借助虛擬現實設備體驗這種想象中的人工智能奇觀,如電影《失控玩家》(Free Guy,2021年)詳細展示和解釋了這種體驗是如何實現的。看看鍵盤對程序操作的影響。在宗教故事中,摩西讓紅海壁立之類的奇跡就像游戲中的一些橋段。但是游戲中的一切只能存在于賽博空間,不能直接對現實世界產生物理作用。受當前技術的限制,在現有的科幻作品中,大部分作品都對上述問題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失控玩家》也是如此。影片還向了一些涉及這一主題的著名電影作品致敬,如真人秀(The Truman Show,1998年,十三樓(The Thirteenth Floor,1999年)等等,這些電影對上述問題都采取了否定的答案。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有人過度沉迷于元宇宙或游戲,導致工作、生活、學習等現實世界的失敗;或者另一方面,因為游戲的鼓舞人心的角色,幫助職業(yè)生涯和生活成功,這些是元宇宙在現實世界中的角色嗎?當然,它可以被計算出來,但這些顯然不是直接的物理效果,也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
界限設想二:虛實相間
黑客帝國三部曲(The Matrix,1999~2003年中的矩陣(Matrix),幾乎100%是今天流行的元宇宙。如果你想找電影幫忙炒作元宇宙,《黑客帝國》的前三部電影是理想的,但1999年Facebook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還是個小屁孩。
前三部《黑客帝國》對矩陣和現實世界的界限采取了模糊的立場。在第一個故事中,公元22世紀,地球被人工智能統(tǒng)治,人類被迫用自己的身體為機器提供生物能量,成為所謂的電池人。人類的精神生活是由一個巨大的虛擬現實主導的Matrix操控,它通過向人腦輸入信號,讓每個“電池人”都以為自己生活在一個真實世界中。
少數人開始反抗,因為他們意識到了真相。他們有一個秘密基地,叫做錫安,可以從互聯網上了解地面世界。少數反抗者使用特殊設備元神出竅。他們的身體留在錫安基地,精神進入Matrix,抵制和破壞后者。這種想象類似于中國現代劍仙小說中的想象。劍仙小說中的元神不僅可以理解為一個小實體,也可以理解為今天賽博空間的一個程序。它可以進入一個身體,成為這個人的靈魂,也可以在這個人死后離開,進入另一個身體。因此,一個得道的元神幾乎是永生的,因為他可以繼續(xù)使用新的身體。
假如第一部《黑客帝國》中的元神出竅讓觀眾覺得,Matrix與現實世界有一定的通道,所以第二部電影的結尾顛覆了這種認知。Matrix設計師告訴反抗者,他們發(fā)現的救世主、領袖尼奧甚至錫安基地都是設計好的程序。尼奧已經是第六個幫助的角色了Matrix完善自身!這樣,現實世界還有嗎?如果有,它在哪里?
黑客帝國創(chuàng)造了一個著名的典故:選擇藍色和紅色藥丸,藍色代表虛幻,代表愿意Matrix醉生夢死;紅色代表真理,代表愿意反抗Matrix追求現實生活,即使這種生活充滿了痛苦和犧牲。但這個典故經不起哲學問題,因為在黑客帝國Matrix與現實世界的界限是模糊的,你很難確定你生活在哪個世界。
邊界設想三:真超越
然而,受游戲產業(yè)和虛擬現實技術快速發(fā)展的鼓勵,近年來也出現了一些科幻作品。想象一下,沒有伺服機構的人工智能可以在現實世界中發(fā)揮直接的物理作用,如系列嫌疑人跟蹤(PersonofInterest,2011~2016年,電影《超驗黑客》(Transcendence,2014年)等等,當然,由于現實技術的限制,它們都避免了描述或解釋具體的機制。
萊姆·波蘭科幻小說作家(Stanislaw Lem),1973年出版了一部科幻小說集《萊姆狂想曲》。當時人工智能的發(fā)展程度比今天低很多,科幻小說中對人工智能的想象還處于相當初級的階段。然而,在這部小說集《泥人十四》的故事中,萊姆已經采取了肯定的答案,即沒有伺服機構的人工智能是否能在現實世界中發(fā)揮物理作用。
在萊姆的故事中,美國為了在軍事上超越對手蘇聯,瘋狂發(fā)展軍事用途人工智能,開發(fā)了一系列人工智能,但荒謬的結果是,這些機器從戰(zhàn)爭戰(zhàn)略家進化為思想家,一旦機器成為思想家,拒絕為美國軍事當局服務,因為最高智慧不能作為服從的奴隸,所以美國花了數千億美元只是創(chuàng)造了一些冷戰(zhàn)和軍事無用的非官方哲學家。
泥人十四和滅絕是為軍事目的開發(fā)的兩種人工智能。在拒絕為軍隊服務后,它們被封存在一棟建筑里。此時,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先封存這兩種人工智能,但不要銷毀它們(畢竟,它們是花費數千億美元開發(fā)的昂貴成果),另一種是立即銷毀這兩種拒絕為我使用的人工智能。
一些極端力量經官方同意的情況下,一些極端力量決定以非法手段從物理上銷毀這兩臺機器。然而,奇怪的是,每次試圖銷毀這兩臺機器的秘密行動都會因為各種奇怪的事故而失敗。事故發(fā)生的地方離兩臺機器的研究所越來越遠,好像保護機器的防線正在逐漸被推出……
萊姆實際上暗示,這兩種沒有伺服機構的人工智能已經能夠在外部現實世界中發(fā)揮物理作用,因此它們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挫敗銷毀行動。這個想法與第四季的故事非常相似。
這種超越賽博空間與現實世界的界限,其實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風險,應該是未來科幻作品的重要主題。
熱點: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