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03|瀏覽:221
再假設我告訴你,有一家公司成立了6年,在第四次嘗試上市時才成功,你是不是覺得這家公司的業(yè)務不太受大家認可,行業(yè)也不太被看好呢?
然而,事實是它們都是同一個行業(yè)的公司。
這些故事都發(fā)生在二級市場的投資中,但在加密貨幣的世界里,還有一大批隱藏在幕后的人,他們也在這場牛市中獲得了不亞于二級市場的財富效應。
他們就是比特幣挖礦行業(yè)的參與者。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從某個角度來看,中國是比特幣挖礦的發(fā)源地。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中國的礦業(yè)史。
2012年11月,正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張楠賡做出了退學的決定,這個決定只花了他幾天的時間。之所以他做出這個決定,是因為他在前一年偶然接觸到了比特幣。了解過比特幣挖礦的人應該知道,現在的螞蟻、神馬礦機、阿瓦隆等設備價格昂貴,發(fā)貨速度緩慢,還要承擔期貨礦機到手時的不穩(wěn)定因素和時間成本。而對于普通的消費者來說,這些設備會產生很大的噪音,耗費大量電力,無處安置,更不可能放在家里。因此,很多人選擇了云挖礦。
一年前,張楠賡開始用筆記本電腦挖礦。在發(fā)現電腦算力不夠之后,他開始嘗試研制能夠快速挖到比特幣的設備。
2011年8月,張楠賡以“ngzhang”的ID出現在比特幣最重要的早期論壇BitcoinForum上。一個月后,他推出了自己研發(fā)的FPGA比特幣礦機《FPGAdevelopmentboard‘Icarus》。這是當時最強大的礦機。已經退學的張楠賡成為了這一行業(yè)的先驅。
兩年后,張楠賡和朋友成功研制出全球第一臺ASIC礦機,并命名為“阿瓦隆”。阿瓦隆在威爾士極樂世界中,被認為是亞瑟王最終的棲息地。這臺礦機改變了整個比特幣挖礦行業(yè),比特幣的算力迎來了劇變:使用電腦挖到比特幣的幾率越來越低,專業(yè)化、產業(yè)化挖礦的時代正式到來。
就在張楠賡研發(fā)礦機的同時,吳忌寒也發(fā)現了這個市場的機會。
2013年上半年,具有北京大學經濟學和心理學雙學位的吳忌寒辭去了工作,因為他通過比特幣獲得了第一筆財富,并發(fā)現了礦機芯片行業(yè)的空白。
在這種契機下,比特大陸成立了。
但比特大陸剛開始并不順利,行業(yè)競爭激烈,市場處于下行期,公司一度瀕臨破產。然而,比特大陸熬過了低迷的時期,開啟了黃金時代。
在巔峰時期,比特大陸的算力一度占據了比特幣全網的60%。換句話說,10個挖礦的人中有6個人購買了比特大陸的礦機。同時,比特大陸還獲得了一輪關鍵的融資,包括來自紅杉資本中國、新天域資本、創(chuàng)新工場和IDG資本等明星投資機構的投資。這是所有創(chuàng)業(yè)公司夢寐以求的投資團隊。
然而,即使在區(qū)塊鏈行業(yè)中,礦工和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也存在巨大的差異。他們是兩個不同的圈子。很少有人真正了解一個礦工的日常生活是什么樣的。
從某種角度來看,挖礦是比特幣的一級市場。比特幣出現在市面上,需要通過礦工進行挖礦操作。
這也造就了礦業(yè)與資本市場不同。礦工們需要投資大量資金購買名為“礦機”的設備,然后在偏遠山區(qū)或平原等荒地上找到一個地方,以獲取低廉的電費。他們將礦機整齊擺放,并請專業(yè)人員定期檢查工作狀態(tài),每天不停地挖掘比特幣并出售以彌補成本。
當然,有人賺錢了。在這樣的牛市中,只要之前能夠度過暴跌和熊市的礦工們,都能夠分一杯羹。當然,也有很多人虧錢。因為對于挖礦來說,起初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收入不一定能夠覆蓋支出。最終能否獲利,就看誰能堅持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