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9|瀏覽:248
作者:Hebao
9月23日,推特宣布已在iOS版本的App中上線支持比特幣支付的小費打賞功能,并將在未來幾周內向Android用戶推出。
正如上圖所示,用戶借助此功能可以自由選擇不同金額的比特幣進行小費支付,其中上面是以美元等價顯示,下面則是以“聰”計價的比特幣數(shù)量。以第一個支付選項為例,2261即為“2261聰?shù)谋忍貛拧?,彼時市價為1美元。
那么,什么是“聰”,它又可能會對比特幣接下來的支付采用產生怎樣的影響?
什么是“聰”,有什么影響?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聰”是比特幣計價的最小基本單位(Satoshi,簡稱SAT),1比特幣=1億聰;1Satoshi(SAT)=0.00000001BTC。
1、支付、轉賬等消費場景的標價優(yōu)勢
“聰”早在至少2011年就已經誕生,但之前因為比特幣單價相對較低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一直未受到主流關注。而今伴隨著比特幣數(shù)萬美元一枚的價格,在支付、轉賬領域,“聰”相比于直接“BTC”定價的意義就體現(xiàn)出來了:
以前付款時要用很長的小數(shù)表示比特幣金額,非常麻煩。但如果以“聰”標價,1美元等于2261SAT,這樣無論在支付轉賬時還是在記錄時都會方便很多,適合小額轉賬、支付場景的標價使用。
摩根大通的法人代表JesseXiong也表示,“聰”之所以現(xiàn)在越來越受歡迎,就是因為以它為單位記錄起來比較簡單,而一大串小數(shù)看起來真的讓人很頭疼。
2、兌換上的“心理門檻”降低
同時,“聰”的使用也降低了比特幣兌換的心理門檻。在傳統(tǒng)金融市場中,一只股票的價值如果相對較高,公司可能會決定拆分股票,吸引更多普通投資者,降低他們的購買與心理門檻。類似的情況也適用于比特幣,普通投資者一開始可能會更傾向于選擇看起來較便宜的加密貨幣。
在比特幣支付方面,以“聰”為單位的小額支付更加便捷,有望成為比特幣在支付領域比特幣支付屬性的新開端
在閃電網絡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結合“聰”有望成為比特幣下一階段基本計價單位的元年。
GalaxyDigital的CEO Mike Novogratz建議平臺使用“聰”作為計價單位,以吸引更多普通人參與比特幣。并且,通過改善閃電網絡的隱私,結合年底的Taproot升級,比特幣有望在支付領域重新發(fā)揮“全球貨幣”的屬性。
2021年,或許會是“聰”逐步成為比特幣下一階段基本計價單位的元年,也是比特幣支付屬性回歸舞臺中央的開始。
來源:白話區(qū)塊鏈